热门新闻
办公室变“公共客厅” 上海“家门口”服务大变
2020-08-15 03:16
来源:[db:来源]作者:新闻库来源发布时间:2020-08-14 向往的生活 是什么样?是 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 般的环境宜人,是 邻睦风亦暖、家和人自康 的邻里融洽,还是 办事像网购 一样的便捷 在上海各个街道、社区,依托建在 家…… 向往的生活 是什么样?是 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 般的环境宜人,是 邻睦风亦暖、家和人自康 的邻里融洽,还是 办事像网购 一样的便捷 在上海各个街道、社区,依托建在 家门口 的服务体系,人们 向往的生活 正逐渐成为现实。
鲜花簇拥、绿树环绕、老幼各得其乐,家门口不再是 熟悉的陌生人 在上海探索创新社会治理、推进社区共治共享的过程中,浦东新区的东一居民区是这一实践的案例之一。建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东一居民区是上海普通的老小区,如今不仅新添了 家门口 服务旗舰站,212项 大事小情 受理下沉到社区,还力推 三会 民主自治制度,成为上海社区治理的新样本。
昔日的办公室,如今成了居民们的 公共客厅
走进东一居民区的 家门口 服务旗舰站,整洁明亮的客厅映入眼帘,几位阿姨正围坐在桌子旁聊天,时有欢声笑语传来。往里走,可以看到温馨安静的健康小屋、设备齐全的党群活动室,再步行至二楼,排练室、阅览室正 开门迎客 ,推开玻璃门,花香扑鼻而来,花园平台呈现眼前 很难想象,这个不见传统办公室踪影的服务站,正是东一小区居委的办公地点。


办公室去哪儿了? 流动办公 的东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海侠介绍说, 家门口 服务站的温馨场景是 办公空间趋零化,服务空间最大化 的工作成果。
原来,我们书记、主任都有自己的办公室,社工也有固定的办公区域,但在打造家门口旗舰站的过程中,我们的办公区域完全 趋零化 了,就是为了把更多的空间让出来,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。 周海侠表示,服务站的电脑已全部实现共享,随便打开哪台电脑都能办公。居民来到服务站时,一进门就能和书记、主任面对面交流。 刚才聊天的那些阿姨是社区的常客,没事就来这里坐坐,服务站就像社区的 公共客厅 。

以前好像有距离感,现在这个空间打开后,和书记、主任都感觉特别接近。 正在服务站活动的叶阿姨说, 平时想搞个活动,只要跟书记打个招呼,工作人员就会做好准备,什么时间都可以来,像自己家的 客厅 一样。
远程帮办 升级,212项事务在 家门口 就可办理
近年来,上海市不断推进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。在此基础上,浦东新区进一步将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212个事项下沉到 家门口 ,居民只需步行几分钟,不出小区即可在服务站办理各项业务。

现在像医保卡等服务项目家门口都有了,真的为我们居民提供了很多方便! 居民施阿姨前几日来到东一服务站,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,顺利办完个人事务。
家门口的另一个变化,就是服务内容更精准、更接地气。陆家嘴街道白领租户多,针对居民白天工作忙的特点,最近,服务站贴心地配备了24小时自助服务机器,并同步在门外搭建小型自助服务空间。 这样即使服务站晚上关门了,晚下班的白领也可以来到服务点位,进行一些医保、政务方面的自助服务。 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社区自治办公室主任闻捷说。

三会 加持,基层民主自治焕发出新色彩
老旧小区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、共空间堆满装修垃圾无人打理、居民楼迫切需要加装电梯 诸如此类问题,影响着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,想要协调,有时候却因为住户意见难以协调一致,导致问题被搁置。
在东一居民区,近年来,这些困难正在居民们的共同努力下被逐一解决。上海市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的 三会 制度,在此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三会 制度走进社区, 家门口 的人情味更浓了 这些属于小区的公共面积,所以要经过小区居民的民主决策才能决定。从2019年开始,我们居民区成功运用听证会、协调会和评议会实现了社区的共商共治。 闻捷表示。
三会 制度走进社区后,肉眼可见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。昔日顶楼的建筑垃圾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居民自发精心打理的 自治花园 ;垃圾管道井退出历史舞台,周围的住户不用再被臭味困扰 东一小区的居民们,感受到的是生活环境实实在在的改善。

从家门口服务体系到精细化管理,从政务服务下沉到 三会 民主决策机制,在上海,社区共治共享的未来已来,政府、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上下联动、齐心协力,为千家万户营造了 向往的生活 。
上一篇:浙江省推进儿童之家建设